陸基反艦飛彈:海軍陸基雄風2型反艦飛彈。圖/國防部 分享 facebook 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。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國軍漢光33號演習實兵操演落幕,國軍呈現在澎湖的反登陸作戰,儘管大多按照過去劇本推演,但因應共軍已能實現「超地平線登陸」戰術,國軍在台海防衛作戰最後一線「國土防衛作戰」,將揚棄傳統的「灘岸決勝」觀念,而新採用「濱海決勝、灘岸殲敵」。國防部上午證實,這是參謀總長李喜明在漢光33號演習後,在「防衛固守、重層嚇阻」戰略下,下達的戰術作為。「濱海決勝」意即國軍在濱海地區集結三軍兵火力,遂行作戰任務,以台灣的濱海地區作為台海防衛作戰的決勝點。而因應「濱海決勝」戰法,國軍未來將全力發展包括陸基防空、反艦飛彈、長程火箭、陸軍航空、無人機、陸基電戰與近岸布雷裝備與戰法,並納入如雷霆2000等陸軍長程兵火力。台海防衛作戰最後決勝關鍵,將從傳統的「水際灘頭」改為「濱海地區」,務使敵軍無法登岸。這樣的建軍概念,影響最大將是陸軍。 台灣海島防衛作戰,面對戰略縱深不足的先天窒礙,基於本、外島的獨立性、幅員縱深及共軍登陸作戰的特點與弱點,地面防衛作戰成敗,繫於台灣本島的「灘岸門戶」能有效固守,能否殲敵於水際、灘頭,使敵軍登陸戰力無法增長。而國軍反登陸作戰的思維,從前國防部長郝伯村主政時期的灘頭遭遇戰,一直到前陸軍總司令陳鎮湘主導的灘岸決勝,概念都類同,都是全力不讓敵軍在灘頭建立營級以上登陸場。 但中共登陸戰力,未來已不用再經由兩棲登陸船團形成泊地換乘,而可利用大型兩棲船艦、氣墊船、地效飛行器與攻擊直升機,無須再經由灘岸強襲登陸,而是從防衛軍陸上觀通與打擊範圍的地平線以外的距離,發動登陸行動,實現「超地平線登陸」的理論。因此,國防部今年特別下令,要求漢光演習兵棋推演的最後一線防衛軍,從過去的「灘岸決勝」,進一步提升為「濱海決勝」。 國軍長年以來國土防衛作戰的「灘岸決勝」,是預料敵軍已到達泊地,開始編波換乘,防衛的國軍在此階段,於水際灘頭全力加以阻殲。但共軍的裝備與戰力將不需要在灘岸決勝,國軍就必須延伸陸上監偵與打擊範圍,在超出地平線以外的濱海地區,與敵軍一決雌雄,這就是「濱海決勝」的基本概念。過去是不讓敵軍登岸建立營級以上登陸場,將來則是根本不讓敵軍抵達泊地甚至上岸。 濱海決勝戰術是由國防部指導,陸軍配合,在漢光33兵棋推演中進行兵推,由作戰區整合相關兵力火實施反制,今年海軍制海飛彈就納入作戰區砲指部統合。我國土防衛「濱海決勝」的戰略,將不再全力投入灘岸殲敵,而是強調在「重層嚇阻」軍事戰略下,整合陸基防空、反艦飛彈、長程火箭、攻陸飛彈、陸航、無人機、陸基電戰與近岸布雷,阻止敵軍抵達泊地,國軍在灘岸上只掃盪殘餘的敵軍。近日有媒體報導指稱,國軍「漢光33號」演習在5月份先後歷經電腦兵推和實兵操演驗證後,軍方決定,陸海空三軍未來建軍和武器採購方向,將集中所有國防預算和資源,全力優先發展「灘岸決戰」能力,以灘岸為台海防衛的最後一道防線,「灘岸決戰」也將成為國軍未來作戰的終戰指導;文中並引述參謀總長李喜明說明。但對此,國防部發言人陳中吉回應澄清,此節應屬「濱海決勝」,而國軍有整體作戰指導,「濱海決勝」僅為全般作戰指導之其中一個面向,請媒體不要斷章取義或妄加臆測。陸基電戰:中科院研發的電子反制系統中的各頻段雷達干擾車。圖/中科院 分享 facebook 陸航:陸軍AH-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。記者洪哲政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長程火箭:中科院曾指出,國軍現有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,有發展成射程百公里戰術飛彈的能量。圖/中科院 分享 facebook 無人機:陸軍將移撥給海軍的銳鳶無人機隊。記者洪哲政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陸基防空飛彈:愛國者2型防空飛彈。記者洪哲政/攝影 分享 facebook 中共登陸戰力,已不用再經由兩棲登陸船團形成泊地換乘,而可利用大型兩棲船艦、氣墊船實現「超地平線登陸」。圖為共軍野牛級氣墊登陸艇。圖/翻攝自鳳凰網news.ifeng.com 分享 facebook 近岸布雷:海軍布雷大隊。圖/軍聞社 分享 facebook
05B860D16D2DBEC0